阅读推荐
2015年3月 “女性与发展”图书推荐
部门:图书馆 发布日期:2015-03-10 点击次数:
2015年 3月 |
“女性与发展”图书推荐 | ||||
序号 | 书名 | 著者 | 出版社 | 索书号 | 内容简介 |
1 | 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福利与性安全:基于性别失衡背景的研究 | 杨雪燕,李树茁,(法)阿塔尼•伊莎贝拉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D669.1/227 | 当代由于性别失衡和婚姻挤压,有将近三千万的未婚男性无法在婚姻市场上找到配偶。本书关注的正是这样一个数量庞大的特殊人群,在无法通过婚姻形式满足性需求的情况下,他们的性行为具有什么特点?他们的性福利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他们的性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障?本书试图以翔实的数据和实证研究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
2 | 她的国 | (美)夏洛特•珀金斯•吉尔曼著,朱巧蓓译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I712.45/817 | 写于1915年的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书中描绘了一个仅由女性组成的乌托邦。《她的国》为以后的女性主义文学与社会变革开辟了道路,影响深远。李银河老师隆重推荐《她的国》为女性主义文学必读作品,精选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手绘插图,为作品增色不少。 |
3 | 性别与战争:上海1932-1945 | 陈雁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D442.851/9 | 选取的时空节点为战时的上海。全书各章节相对独立,分别讲述了一些人——如《女声》杂志的主编俊子、红色“汉奸”关露等,和事——如上海邮政局拒招女职员、作为女作家代表的张爱玲的稿酬之争等。以之为切入点,透视女性其时的位置与身份和社会角色,展现一些女性代表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的自我认知以及表达出的“女权”话语。 |
4 | 女性文学与性别政治的变迁 | 贺桂梅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I206.6/156 | 本书分四个时段,从文学、批评、大众文化等三种形态出发,历时性地探讨了女性书写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变迁。第一个时段是1920~1940年代,以女作家丁玲的创作为核心研究对象;第二个时段是1940~1980年代,主要是对当代女性文学批评话语的反思;第三个时段是1990年代,探讨这个时期的“女性文学热”现象中的作家作品与文化现象;第四个时段分析新世纪以来的大众文化文本。 |
5 | 性别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 | 李松柏 | 西北农林科技出版社 | D632/47 | 本书在吸收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性别角度出发,探讨有关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工作提出一个新的视角,对本领域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6 | 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 | 胡玉坤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C924.24/91 | 本书旨在从社会性别视角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社会性别与生态文明关系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书中的篇什既考察了国际宏观政策的动态流变,也探究了转型中国的本土经验尤其是微观村落层而的发展动向,内容涉及就业、农作实践、土地利用、三农问题、气候变化、艾滋病及健康与保健等一些当代中国最具挑战性的发展问题。 |
7 | 李银河:我的社会观察 | 李银河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D669.1/220 | 这本书的内容,按话题分为性别、爱情、倾向、观念等四个部分。几组话题从性别、爱情、婚姻、性与道德等角度,介绍了男女性别权力关系演化史,女性主义兴起、发展及现状,探讨了同性恋者、虐恋者等性少数群体的性权利问题,点评了几个主要国家对性少数群体的宽容政策,还讨论了由于性观念迅速变化而出现的一些引起大众关注的社会现象。 |
8 | 社会•身体•性别:近代中国女性图像身体的解放与禁锢 | 曾越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D442.9/124 | 通过考察从清代到民国初期的中国传统仕女画、年画、画报等图像资料,结合近代中国女性解放运动的社会背景,可以发现,缠足由盛转衰(倡导“天足”)、提倡“天乳”与“曲线”的革命、女体的公开、近代女性服饰的选择,以及女性与家庭的关系,这几个方面尤其能够体现社会与男权对女性及其身体的塑造,女性的觉醒和自觉或不自觉的抵抗在这几点上也表现得最突出。 |
9 | 何为女性 | (美)莫娃著,王琳妮译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C913.68/169 | 本书以丰富生动的、令人信服的案例为当下处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僵局中的女性主义提供了第三种思路,是切入女性主义理论核心议题的重量级原创作品。 |
10 | 性别话语与社会行动 | 王金玲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C913.14/239 | 本书收录的相关论文展示了两岸学者对性工作及其商业化的不同观点和行动经验。希望以此为开端,对性工作及其商业化持有不同立场和观点者之间能有更广泛深入的交流,加深了解和理解,进一步形成合力,从而更有效地化解其不利影响,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 |
11 | 性别政治与国家:论中国妇女解放 | 张念 | 商务印书馆 | D442/161 | 我们在对革命、解放、平等、自由这些最为重大的政治概念的理解"失去归属感"的同时,必须重视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问题:妇女解放是否仅是从传统社会的文化桎梏中解脱出来,其自身却未获得某种先验的价值依托,并在政治层面为解放与自由找到最终的国家理由?这种哲学上的缺失,或许恰是中国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走得更远的深层原因。本书深刻呈现中国妇女解放过程中的种种矛盾与悖论,在理论视野中铺展中国妇走向自由的曲折历程,实属一部填补当今学术空白之作。 |
12 | 性别是条毛毛虫 | (美)凯特•伯恩斯坦著,廖爱晚译 | 新星出版社 | C913.14/241 | 一方面,本书是对伯恩斯坦从一个异性恋男人到一个同性恋女人、从一个IBM推销员到一位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之转变历程的叙述。但这一传奇经历同时也是一场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追根究底,追问我们的男女观念,追问文化的性别迷思,追问对那些打破性别樊篱者的惩罚,追问那些盲从性别成规者所付出的代价。 |
13 | 中国剩女调查 | 罗爱萍,王蜂,江宇 | 广东人民出版社 | D669.1/224 | 近年来,超过了传统意义上合适婚龄而尚未婚配的女性越来越多。为了反映剩女的生活图景,书中对分布在8个城市、原生家庭在26个城市的43位未婚女性进行了深度访谈,把话语权归还给剩女,让剩女自己讲述自己,展现这个群体的真实面貌,同时引发对媒体所引导的刻板印象的思考。在全球化视野下,本书还梳理了欧美女性的不婚历史和席卷亚洲的晚婚或不婚潮,给读者提供一个对比的坐标,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剩女现象。 |
14 | 家庭与性别评论 . 第4辑 | 马春华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C913.11/74:4 | 本书收录了《20世纪以来海外中国家庭研究述评》、《中国家庭不牢靠的平衡和不稳定性》、《家庭和宗族》、《中国的血缘、个性及社会变迁》、《家》等文章。 |
15 | 社会性别与女性休闲体育研究 | 邱亚君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G804.2/4 | 本研究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结合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考察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女性休闲体育行为及其动机、限制因素和变通策略,旨在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休闲体育研究拓宽思路,从而促进休闲体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
16 | 性别失衡的社会风险研究 : 基于社会转型背景 | 刘慧君,李树茁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C924.24/96 | 在性别失衡与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人口性别结构与社会公共安全系统之间的深层交互关系。主要研究工作包括:辨识了性别结构失衡的系统性风险;探讨了中国性别结构失衡下社会风险的放大机制与传导突变机制;分析了对性别失衡社会风险实施根源性治理和缓解性治理的途径与方法。 |
17 | 中国社会性别预算改革 : 方法、案例及应用 | 马蔡琛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F812.3/19 | 本书从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出发,在系统考察社会性别预算理论与实践最新进展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社会性别预算的亚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深入剖析了社会性别预算焦作试验的典型案例,分别从税收和公共支出政策收支两翼,对于诸多前沿性命题进行了深度解读,分析了社会性别预算的主要技术工具和应用方法,展现了中国社会性别预算改革的路线图和关键节点。 |
18 | 女性与社会变革 : 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研究 | 许春荣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C913.68/110 | 本书试图通过对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思想生成的环境和历史的梳理,对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思想基本内容的介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对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的评价来对唯物主义女性的问题作出回答,对唯物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实质予以揭示。 |
19 | 暴力冲突中的妇女 : 一个性别视角的分析 | 范若兰 | 时事出版社 | C913.68/166 | 本书关注和研究的是宗教/民族冲突如何导致对妇女的各种暴力升级,女战士和女性自杀袭击者的性别喻意,以及妇女如何反战和推动和和平进程。 |
20 | 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象 | (印)阿马蒂亚•森著,李风华等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D58/20 | 在本书中,森颠覆了那种惯用的概念,诸如“整个中东”或“西方思想”。通过对文化多元主义、恐怖主义和全球化的精辟分析,他得出了结论,我们应当更为清晰地理解人类自由,并成为全球公民社会中富有建设性的公共表达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