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新闻动态
社工学院成功举办“新常态中社会韧性的功能及建构”学术论坛
作者: 浏览次数:
6月6日下午13:30-16:30,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名师名家学术系列论坛”第三场在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文体楼二层多功能会议厅成功举行。本次论坛邀请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做了题为“新常态中社会韧性的功能及建构”的学术讲演。此次论坛由社工学院副院长石彤教授主持,社会学、社会工作专业的众多师生聆听了这次讲演,并就“社会韧性建构”的相关议题与王思斌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与讨论。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及其与社会因素的关系
王思斌教授认为,无论是经济学、政治学还是社会学,只要与中国经济社会相关,我们都面临着一个新的常态。习总书记将新常态总结为四句话,即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隐含风险转向面临多种挑战。王思斌教授进一步对新常态中的“快变量”和“慢变量”进行了分析。
那么,经济新常态背后的社会因素又是什么呢?不论是韦伯、帕森斯等人有关经济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还是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都能表明经济与社会因素密切联系。我国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由一系列政治和社会因素促成,同时又反映着深刻的社会和政治意义。经济增速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动力替换背后是社会财富的增减、劳动力结构的改变、就业机会的调整和与此紧密关联的社会财富分配问题。可以认为,我国经济政策的特点(经济政策的社会性)、劳动力结构、社会结构以及社会文化的特点影响或支撑着经济发展的状态。
因此,在经济增速放缓、实现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需要恰当的社会政策,以解决底层群体、就业能力不足群体,遇到的经济—社会问题。
二、从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社会韧性
套用物理学的韧性概念,王思斌教授认为,经济韧性是一个经济在其发展中遭遇挫折,但又表现出顽强持久、不易折断、奋力发展的状态和特征。因此,对于中国经济是否会“硬着陆”,王思斌教授认为,我国经济仍然呈中高速增长,而且结构在调整、新的发展动力在培育,稳重有进,这是经济有韧性的表现。
从经济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社会韧性,王思斌教授认为,除了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类型、就业动机之外,还有我国社会结构的某种稳定特征--社会韧性。任何经济现象都是社会现象,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衰退、渡过难关和破产都与一定的社会结构有关。
三、经济发展韧性与社会韧性的支撑
王思斌教授这样定义社会韧性:社会韧性是社会结构中具有的,在遭遇破坏性力量时所显现的,维持社会整合、促进社会有效运行的特质。社会韧性在社会结构遭遇冲击和破坏时显现出来。
那么,社会韧性从何而来?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与“社会为什么是可能的”这种元问题是同样难以回答的问题。王思斌教授从七个方面来解释:民众对于经济持续发展的信心、人们从经济发展中获得好处的“获得感”、大多数劳动者依靠市场打拼谋生这种城乡二元结构的“非意料性后果”、社会关系、劳动者的普遍发家意识、社会政策以及维稳机制的作用。总体上,非经济因素形成了相互连带关系,成为社会韧性,并作为一种基础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着支持作用。
四、新常态进程中社会政策托底的社会韧性建构
在经济增速放缓、实现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需要恰当的社会政策,也需要恰当的经济-社会政策。已解决底层群体、就业能力不足群体遇到的经济-社会问题。
王思斌教授认为,走向新常态进程的社会政策要充分地考虑到其功能上的综合性特点,具体体现为:具有维护基本民生问题、提高社会认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实现社会秩序的综合功能,同时,促进了社会资本的经济发展政策,有利于建设富含社会资本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有利于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社会韧性的建构。
王思斌教授进一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了如何促进社会韧性的建构: 通过经济的包容性增长促进社会韧性;建设富含社会资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心理建设促进社会韧性;强调社会工作与社会韧性的建构的关系。
五、社会韧性:一个待研究的知识领域
社会韧性的不同主体与层次、内在结构,包括个人逆抗力、群体韧性和社会韧性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内容。同时,社会韧性与文化、社会化、共同体意识、共享利益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另外,王思斌教授认为,社会韧性的性质及类型,社会韧性的发展与衰退,其变化都是积累性的或可跳跃的,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
此次论坛,王思斌教授的讲授方式生动形象、幽默有趣。讲座内容联系国内外社会经济热点,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交流环节,师生们踊跃向老师提出问题,王思斌老师针对问题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刻充分的探讨。最后,石彤教授对王思斌教授的讲座内容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并衷心感谢王思斌教授对我校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关注与支持。与会师生对王思斌教授的精彩讲座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