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校字【2021】17号)
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
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落实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普通高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标准(试行)》、北京市教工委《全面推进北京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深化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聚焦课程、科研、实践、文化、心理、网络、管理、服务、资助和组织“十大育人”体系,进一步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有机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构建内容全面、机制健全、运行有效、保障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四自”精神、公益意识、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工作要求
(一)坚持育人为本,强化全员育人
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院系分工负责,全员参与、协同联动的责任体系。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教职工职责规范中,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形成育人合力,共同推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教育的有机结合。
(二) 坚持育人为先,强化全过程育人
坚持将育人工作放在首位,重视育人实效,将思想政治工作贯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及人才培养的各方面。从招生、教学、活动、就业等人才培养各环节入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成长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育人工作,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创新育人载体、扩展育人渠道,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点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不断提升育人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坚持育人导向,强化全方位育人
坚持将育人工作作为学校所有工作的目标,营造育人生态环境,统筹学校各方育人资源,构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育人氛围良好的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发力、同向同行。
三、主要任务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任务体系”。
(一)课程育人
1.严格落实教育部有关思政课程要求
(1)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核心,以推进思政课程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完善思政课程评价标准为抓手,全面加强思政课程改革,提升思政课程教学质量。
(2)建立“课前三思”的思政课程备课制度。教师上课前要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三思”:一思是否体现政治引领,二思是否体现思想引领,三思是否体现价值引领。
(3)落实思政类课程集体备课制度,落实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2.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1)制定学校课程育人工作方案,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基于立德树人,优化课程设置,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政治引领、价值塑造等功能。
(2)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每门课教学大纲中要体现课程思政目标要求,充分挖掘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3)加强教师课程育人能力提升培训,定期举办课程思政公开课、示范课和教学研讨。
(4)将课程思政内容纳入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制定《十大正规足球外围网站课堂教学参考文献引用指导意见》,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教学文献引用。
(5)将课程育人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并作为教师晋职晋级的重要评价内容。
(二)科研育人
3.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育人
(1)优化学校科研管理制度,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申请科研项目、组建科研团队的首要条件。
(2)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以科研丰富育人资源,以科研深化育人效果。
(3)建立科研育人激励机制与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
4.重视学术诚信体系构建
(1)制定师生学术道德行为规范和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办法。
(2)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治理遏制各种学术不端和科研失信行为。
(3)组织编写师生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读本,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设相关专题讲座。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
(1)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2)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制定科研创新团队培育工作方案,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训练,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3)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实践育人
6.打造实践育人长效机制
(1)确立实践育人理念,在实践中着力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坚韧性格的应用型人才。
(2)完善全过程进阶式实践教学体系,推动专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
(3)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的15%。
(4)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在实践育人中贯彻劳动育人要求,将劳动育人纳入学生综合评价。
(5)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创业实习基地。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健全课程体系。
(2)推进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支持学生成立创新创业类社团,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支持机制。
8.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
(1)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探索师生志愿者服务评价认证,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2)深入开展学生参加各类志愿服务、社区服务、扶贫济困行动,鼓励学生在服务中提高社会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社会实践”等新时代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四)文化育人
9.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1)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育人全过程,工作有方案、有成效。
(2)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3)树立和宣传一批学习励志、实践奉献、参军报国、诚信友善、创新创业、志愿服务等方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学风。
10.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
(1)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 “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等文化建设活动。培育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文化传承基地,工作有方案、成果有展示,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2)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组织编排展演以革命先驱为原型的舞台剧、以革命精神为主题的歌舞音乐、以革命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
(3)有效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11.建设特色校园文化
(1)突出女院文化特质,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注重红色基因文化的传承、“四自”精神的与公益意识的培养及“四格”(健全人格、高洁品格、坚韧性格和优雅风格)塑造。
(2)推进实施“高校原创文化经典推广行动计划”,支持师生原创歌剧、舞蹈、音乐、影视等文艺精品扩大影响力和辐射力。
(3)建设美丽校园,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4)打造各种校园品牌文化等主题教育活动,推选展示一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5)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把学校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地。
(五)网络育人
12.构建网络教育机制
(1)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打造信息发布、工作交流和数据分析平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共建与资源互享。
(2)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制定有关工作制度。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
13.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
(1)充分重视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作用,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推选展示校园网络名站名栏。
(2)建设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培育新媒体教育品牌。
(3)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高校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网络文明进校园”等网络文化建设活动,推广展示一批“网络名篇名作”,丰富正面舆论供给。
14.推动网络成果评价工作
(1)优化成果评价,制定网络文化成果评价办法,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作为师生评奖评优依据。
(2)培养网络力量,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心理育人
15.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以培养健全人格为目标,以助推学生向上向善为核心,开展心理育人各项工作。
(2)加强知识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
(3)开展宣传活动,举办 “5·25 ”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
(4)及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预约制度,将兼职教师的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工作量纳入绩效计酬体系,提高心理咨询师工作的积极性。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
16.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
(1)探索加强预防干预的有效方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高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覆盖面和科学性。
(2)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
(3)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充实专兼职心理咨询辅导教师队伍。
(七)管理育人
17.健全管理育人制度体系
(1)以培养学生成人成才为导向,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学校制定所有管理制度的出发点,强调管理育人。
(2)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3)完善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
(4)结合大学章程、校规校纪,研究梳理高校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完善管理岗位职责,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
18.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
(1)按照好干部标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开展管理干部培训,提高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坚持从严管干部,全面落实个人事项报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兼职管理、出国(境)审批管理等工作制度。
(2)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严格教师资格和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贯彻落实到位。学校党委负责对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学风进行综合考察和把关,在新教工的招聘中突出对招聘人员的思想政治状况考察。新教师入职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优秀教师团队培养以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学科领军人物培育过程中,增加师德教育方面的专题内容。
(3)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4)健全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设置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模式和管理行为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服务育人
19.明确服务目标责任
(1)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中心的服务育人理念。所有岗位工作职责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承载育人功能,强化育人要求,明确育人职能,在聘用、培训、考核等各环节制定育人工作职责要求。
(2)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
(3)建设校园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
20.开展服务育人专题教育
(1)实施后勤员工素质提升计划,切实提高后勤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持续开展“节粮节水节电”等主题教育活动,大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和绿色校园。
(2)建设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和服务体系,优化服务空间,注重用户体验,提高馆藏利用率和服务效率。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引导师生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信息安全。
(3)开展传染病预防、安全应急与急救等专题健康教育活动,培养师生公共卫生意识和卫生行为习惯。(4)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全面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安保效能,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
(九)资助育人
21.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1)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建立资助管理规范,完善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
(2)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合理确定认定标准,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2.注重资助育人导向
(1)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在奖学金评选发放环节,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成绩、创新发展、社会实践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培养学生奋斗精神和感恩意识。
(2)在国家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深入开展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意识。在国家助学贷款办理过程中,深入开展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契约精神。在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环节,着力培养学生自强不息、创新创业的进取精神。在基层就业、应征入伍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工作环节中,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
(3)创新资助育人形式,推进“育慧-圆梦计划”,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
(十)组织育人
23.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
(1)进一步理顺学校党委领导体制机制,明确高校党委职责和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动学校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
(2)组织开展学校党建工作自我评估,全面推行校、院(系)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
(3)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示范育人,以优良党风建设育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育人作用,培育建设一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培养选树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4.发挥群团组织的支持育人功能
(1)落实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工作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基本特征,在改革组织设置、管理模式、工作方式和干部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各类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
(2)制定师生社团管理办法。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培育建设一批文明社团、文明班级、文明宿舍。
四、实施保障
(一)建立领导体制,加强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组,建立三级领导体制,统筹推进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工作。
1.成立校级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组长为党委书记和校长,副组长为副书记和副校长,成员为各部门负责人;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三全育人”工作方案制定、工作检查和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的协调沟通。
2.成立专项工作组
根据工作内容及职责,成立10 个专项工作组,分别承担“十育人”相应工作任务的组织、推进和评估检查工作。
(1)课程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的副院长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处、宣传部、学工部、思政部、质量监控处、各院系
(2)科研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
责任单位:科研处、研究生处、教务处、人事处、学工部
(3)实践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责任单位:团委、学工部、教务处、研究生处、思政部、招就处、各院系
(4)文化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图书馆、思政部
(5)网络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宣传工作的副书记
责任单位:宣传部、学工部、团委、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思政部
(6)心理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教务处、工会、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
(7)管理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纪委书记
责任单位:校办、纪监审、组织部、人事处、学工部、教务处
(8)服务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后勤工作的副院长
责任单位:后勤处、保卫处、图书馆、现教中心、国资处、教务处、学工部、研究生处
(9)资助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
责任单位:学工部、团委、校友办
(10)组织育人专项工作组
负责校领导:分管组织部的副书记
责任单位:校办、组织部、学工部、团委
3.成立院系工作组
各二级院系部以党政负责人为组长,其他负责人和教研室主任为成员,成立“三全育人”工作组。负责与院系育人工作相关任务的具体落实。
(二)建立工作机制,强化责任落实
1.建立工作机制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项工作组分工负责、部门二级院系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二级院系党支部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每年9月组织对“三全育人”工作开展落实情况进行总结评估,并制定下一学年工作计划,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2.制定管理制度
教务处、人事处、组织部、纪检等部门要将教职员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部门工作考评、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干部考核、党的纪律监督、巡视整改等工作中。相关部门要制定或修订管理制度,明确考评内容,出台具体实施细则或举措,并明确任务责任书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
(三)做好人员和经费保障
按照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要求设计岗位和人员编制,加强对党建和思政队伍的培训。设立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开展研究课题和教改课题。
1